德氢 氢气 氢氧机 德氢效果 德氢见证

 找回密码
 中文实名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31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休闲娱乐放松] 子路与别人争论3乘7等于多少、后来去问孔子、、、、的故事

[复制链接]

1033

主题

1535

帖子

6380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38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9-19 08:44: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子路与别人争论3乘7等于多少、后来去问孔子【圣人:教育家】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

子路与别人争论:路人说三七二十一,而子路则坚持三七等于二十四.两个人争论不休,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二人请孔子裁判,并约定输的人负十两银子.

 孔子问明情况后,当即判子路输了,子路给路人十两纹银,路人高高兴兴走了.子路不服气的质问孔子:“明明我说的对的,您为什么这样判?”



孔子说:“我知道三七二十一,也知道是你说的对的.可是,你从小读书,却和一个没读过书的人争论,有意思吗?


他都糊涂那个样子了,连三乘七等于多少都弄不准,你却跟他争论!所以我判你输了,让你长点记性,以后别跟糊涂人争论.”

在生活中,我们大可不必对一些小事就斤斤计较的去争论,你是聪明人,你明白,你不糊涂就行了,



为什么非要让别人屈服你的观点呢?那些糊涂的人认为三七等于二十四,那就让他自己可悲去吧?他还是要坚持己见的话,就不要和他争论了,


愚昧的是他,闹笑话的也是他啊!他不接受你的意见,你也不会变笨,不必要因此而去争论.


对待真的糊涂人,最重要的是不要与他争论.不与他争,你什么也不会失去.


第二个故事
子路出行,遇一绿袍男子.谈话间,就一年有几个季节的问题发生争论.子路说;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而绿袍先生却说:一年只有春夏秋三季.



二人争得面红耳赤,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决定找个明白的人问问,并约定谁输了,要鞠躬道歉.

二人来请教孔子,孔子问明缘由,对子路说:你错了,应该向人家鞠躬道歉.


子路不悦,但师命难为,非常不乐意的向绿袍先生鞠了躬,道了歉.


等到绿袍先生走了之后,子路气愤的孔子:说老师呀!您平时教育我们做学问要严谨,一年中明明有四季,您怎么还要说假话呢?


孔子微笑着说:它是只蚂蚱,一生只经过过春夏秋三季,他怎可能知道有冬季呢?


对事物的理解,往往会受到生存环境、生活阅历、知识层面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对于别人不理解的事物,即使是千真万确的真理,只要把道理讲明,点到为止,平和的面对别人的不理解,不失为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


对于别人的讲的,自己理解不了,虚心的去接受,客观的去分析,学会聆听对自己也未尝不是件好事




你不敢尝试,不立即行动! 这世界上的任何机会都和你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商学院【蒋金阳】分享

1033

主题

1535

帖子

6380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380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2-9-19 08:59:46 | 只看该作者
孔子的智慧

关于孔子的故事(通用21篇)

  故事是在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下面为大家带来关于孔子的故事(通用21篇),快来看看吧。

  孔子的故事 篇1

  一次,孔子受楚昭王邀请,到楚国去访问,途经陈、蔡两国之间。而陈、蔡两国的大夫,害怕孔子被楚国重用,会对本国不利,所以,他们派兵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围困在陈、蔡之间。孔子一行,因此连着七天没生火做饭。熬的野菜汤里,也没有一粒米,弄得不少弟子无精打采,面有菜色。而此刻,孔子却依然在室内,弦歌不止。

  这时,弟子颜回在屋外择野菜,见子路与子贡两人在一起嘀咕道:

  “先生两次被鲁国驱逐,在卫国也未能待下去,在宋国讲学,连背靠的大树都被人砍倒。到周地拜访,又受老子的数落。现在,又被人围困在陈、蔡之间。追杀先生的无罪,欺凌先生的无有禁止。先生倒好,依然在这里弦歌鼓琴,自得其乐。难道做君子的,就这样的没有羞耻心吗?”

  颜回听到这里,无言以对。只好进到屋里,告诉孔子。孔子听后,推琴长叹道:“子路、子贡呀!难道你们真的是小人?召他们进来,我有话要跟他们说。”

  子路、子贡进屋。子路抱怨地对孔子说:“老师,我们行到这种步田地,可以说是末路穷途了吧!”

  孔子听到这里,厉声喝道:“子路!这是什么话?君子明于道谓之通,昧于道谓之穷。我们抱仁义之道,处在这少仁少义的乱世,遭受磨难,这是很正常的事,何穷之有?内省无愧于道,临难不失己德,大寒至,霜雪降,因此才会知道松柏之真强茂。过去,齐桓公因在莒国受辱,反而树立起王霸之志。晋文公在曹国受欺,因此产生称霸之心。越王在会稽遭受奇耻大辱,却使他更加坚定复国的志愿。这次,我们遭遇这般磨难,难道不也会是件很幸运的事吗?”

  说完,孔子截然返身回到琴案,操琴而作。子路闻后,也随之持兵器,昂然合拍而舞。子贡见此,愧然自叹道:“我真是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呀!”

  所以,古代有道德的人,得意也乐,失意也乐,所乐非关得失。有道德怡养于内,外境的得失,不过如寒暑风雨之替换,无足扰乱自心。

  孔子的故事 篇2

  传说,孔子年少而好礼,有一年的秋天,乌云滚滚,寒风嗖嗖,落叶从树上纷纷飘下来,随风翻飞。这时,年少的孔丘正聚精会神的在窗下读书,由于天气太冷,他又穿着单薄的衣服,不时地搓着手。坐在一旁的母亲心痛地说:“孩子。歇一会儿吧!”

  “好啊!”孔子答应着站起身,拿起放在桌旁的俎豆(当时行礼用的器具),不声不响地出了屋门。

  母亲忙说:“孩子,外面风大,天又这么冷,眼看就要下雨了,你不要到院子里去玩了吧。”

  孔丘一脸正色地回答:“不是啊,母亲,我这是在祭祀神灵,行大礼呢!”

  “你行大礼干什么呢?”母亲问他。

  “如果我现在不学好礼仪,长大就不知道怎么做人了。”

  母亲听了孔丘的话,惊讶的说不出话来。

  在一个礼崩乐坏的年代,孔丘的举止确实是不同凡响的。

  孔子的故事 篇3

  春秋时期鲁国制定了一条法律,如果有本国人在外国沦为奴隶,若有人肯出钱把这些沦为奴隶的鲁国人买回来,可以凭有关证据到鲁国国库领取国家相同甚至更多的补助。这条法律颁布之后,大大推动了鲁国人的救赎行为,产生了非常好的社会效果。

  孔子弟子中的子贡是一个很有钱的成功商人,他在当时诸侯国的国际贸易中,在别的诸侯国遇到很多鲁国的奴隶,他自己掏钱将这些奴隶一一赎回,并且为了显示自己高尚的品格,不向国家要补偿金,并且颇以此为荣。

  但他的这种行为,遭到了孔子的严肃批评。

  孔子的观点是这样的:国家的目的是解救自己的国人,并且愿为此付出一定的代价给实施这一行动的人给予报答和补偿,这个报答和补偿是为了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一行动中来。而子贡的行为一下子给这种行为设定了一个大多数人达不到的道德标杆,如果有另外的人赎回了鲁国的奴隶,他将面临一个两难选择:如果他去向国家要求补偿的时候,对应于子贡反而成了风格不够高尚的人;如果他不去向国家要求补偿,他将承受除了赎回奴隶所付出的精力之外的实实在在的金钱上的损失。

  而大多数人并不像子贡这样富有,他们不愿意承担这种损失,甚至承担不起这种损失。于是,这大多数人面对自己的国人成为奴隶的时候,所采取的最好的措施反而是不做为。

  孔子的故事 篇4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大约在公元前496年离开鲁国到了卫国,在卫国他得知师襄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便拜师襄为师学习弹奏古琴。

  师襄是春秋时期一位古琴演奏家,其时为卫国的乐官。见孔子来跟他学琴,很是高兴,他就教了孔子一首名为 《文王操》的曲子。过了些时日,师襄听了孔子的弹奏就对他说:“你可以弹别的曲子了”(“夫子可以进矣,’),而孔子却认为自己没有掌握乐曲发展的逻辑性 (“丘已得其曲矣,未得其数也”),要求继续弹奏《文王操》。又过了些时日师襄对孔子说:“你可以弹别的曲子了”,孔子仍然认为自己没有掌握乐曲的意境 (“丘已得其数矣,未得其意也”),还要更深刻地理解乐曲的意境……

  就这样,孔子反复弹奏而一丝不苟,不断加深理解,至到掌握了乐曲的内涵——是一首歌颂周文王的乐曲。而师襄也知道孔子的为人和严谨的治学精神,深知他学什么都要习焉不察,学而不厌和执着的追求,故采用启发式的循循善诱,使孔子发挥主动精神,能在实践(弹奏)中发现自己的不足而不断地进取。

  一 “教”一 “学”可谓配合默契。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教学相长,琴艺求精。

  孔子的故事 篇5

  有一个叫子西的人,做事总是先看中名誉,甚至于沽名钓誉。孔子对弟子说:“谁能够去劝导一下子西,使他不再沽名钓誉?”

  弟子子贡说:“我能劝他。”

  于是,子贡就去劝说子西,子西也好像因此而没有什么疑虑了。

  孔子说:“不受功利所左右,才能胸怀宽广;保持本性而不动摇,才能保持住纯洁的品行。内心不正直,做事也就不能正直;内心正直,做事才能正直。子西恐怕还是难以避免灾祸。”

  后来,楚国发生内乱,楚国的大夫白公逃到了吴国,后来子西把他召回楚国了。不久之后,子西发动叛乱,结果被杀。

  孔子的故事 篇6

  颜子要到西部游学,临行前来询问孔子说:“怎么样才能安身立命呢?”

  孔子告诉颜子说:“只有四个字:恭敬忠信。”

  颜子说:“敢请夫子详细说一下。”

  孔子说:“恭就是把自己的心真诚地拿出来去对待别人,这样也就能避免被众人排斥;敬就是要使自己避免苟且而尊重别人,这样也就能得到人们的喜爱;忠就是从本心出发而且有分寸地去说话做事,这样也就能使人们愿意合作;信就是真诚而且讲信用,这样也就能使人觉得可以靠得住。能够得到众人的喜爱,人们愿意跟你合作,人们觉得你能靠得住,就一定能避免祸患了。”

  颜子说:“弟子铭记在心,今后就以此为座右铭来安身立命。”

  孔子说:“做到这四个字,去治理一个国家都可以,何况个人的安身立命问题呢?”

  孔子的故事 篇7

  在孔子被围困于陈蔡之地时,太公任去看望他。太公任一针见血地指出:“你的用心是装扮得很有才干以便惊吓普通的人,注重修养以便彰明别人的浊秽,毫不掩饰地炫耀自己就像举着太阳和月亮走路,所以总不能免除灾祸。道德修养极高的人不求闻名于世,你为什么偏偏喜好名声呢?”

  孔子听后内心受到极大震憾,于是辞别朋友故交,离开众多弟子,逃到山泽旷野,穿兽皮麻布做成的衣服,吃柞树和栗树的果子。曾达到进入群兽不乱群的地步。这次经历可谓是孔子的“壮举”。因为在此之前,孔子认为君子是耻于与禽兽为伍的。但为了能够得道,也不得不有病乱投医,弃礼归野,在与自然的交合中感受自然之性。

  孔子的故事 篇8

  有一天,子路穿着华丽的衣服来见孔子。

  孔子看到之后说:“仲由啊,你穿得这么华丽是为了什么呢?在长江水从汶山刚刚流出来的时候,连一个酒杯都无法漂起来;到了长江渡口的时候,两条船要并列航行都很困难,而且不避风都无法渡过。”

  子路问:“敢问夫子说的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长江是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它的水势一开始并不大,后来因为逐渐地接纳众多的水流,这才成为一条大河的啊!你现在穿的衣服这个华丽,华丽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天下人之中还有谁能够再给你增添点什么呢?”

  子路以为孔子对他所穿的衣服太华丽而说出这样的话来,所以,急忙小步地跑到外面,换了一身衣服才进来,并且对孔子表现出很恭敬有礼的样子。

  孔子看到子路还不是很明白他所说的道理,就接着说:“仲由啊,你要记住,我告诉你:说话谨慎的人不会虚夸浮华,行为谨慎的人不会把功劳据为己有,表面上很聪明而自以为了不起的人必然是小人。所以,君子应该是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这是说话的要领;能够做到的事就说能做到,没有能力做到的就说没有能力做到,这是做事的要领。说话的时候能够简明扼要,是智慧的体现;做事不生枝节而简练,是仁德的体现。如果能够既能智慧,又能仁德,还有什么问题可说呢?”

  孔子的故事 篇9

  孔子得到《周易》之中的贲(bi4)卦,长叹一声,好像心情很不平静。

  弟子子张进来,举手问道:“弟子听说贲卦是吉祥的卦,贲卦的意思就是修饰,就像人需要修养一样,这是很重要的、很应该的事,但是,夫子为什么会叹气呢?”

  孔子说:“贲卦所修饰出来的颜色不是真正的颜色啊,所以我才叹息。”

  子张问:“难道修饰不重要吗?”

  孔子说:“我想,事物的本来色彩是最重要的。白色的应当是正白色,黑色的应当是正黑色,贲卦所说的修饰,其本来色彩的正色是什么颜色呢?”

  子张说:“夫子所说的意思是修养只是把自己的本心显现出来,是吧?”

  孔子说:“我听说过,丹砂、朱漆都不需要添加另外的文采,白玉不需要另外雕琢,宝珠不需要有意地装饰,为什么呢?本质本来就美好,不需要再另外加上修饰。”

  孔子的故事 篇10

  孔子请教桑雽“我屡遭非难,亲朋故交越发疏远,弟子更加离散,这是为什么?”。桑雽给他讲了一个假国人逃亡的故事:“假国人林回逃难时,抛弃价值千金的宝璧,只背着自己的婴儿逃跑。有的人问他:‘是因为他的价值吗?婴儿的价值显然比宝璧小;是因为重量的原因吗?婴儿的负担又比宝璧重。抛弃价值千金的宝璧而背着婴儿跑,这是为什么呢?’林回回答说:‘那是因为利益的性质不同。’宝璧是身外之物,迫于战乱灾害时,只能抛弃;因为婴儿是自己的亲生骨肉,必须倍加保护。林回的观点:互相保护是亲情的天性,不会因为任何灾难祸害而互相抛弃。亲情贵于金钱。”

  然后又说:“君子的交谊淡如清水,小人的交情甘如甜酒。然而君子淡泊却心地亲近,小人甘甜却利断义绝。大凡无血缘关系而为利益结合的,遇到灾难时就会瓦解离散。”

  孔子听后突然醒悟,说到:“我会由衷地听取你的指教!”于是慢慢地离去又悠闲地走了回来,终止了学业,丢弃了书简,弟子没有一个侍学于前。但这个求道举动也只是做了个样子而已。这其实也是孔子的老毛病,从孔子多次问道于老子也可以看出,虽然表面上显得很虔诚,对老子的思想很祟拜,但骨子里却还是不以为然。

  孔子的故事 篇11

  孔子不明白为何没一个国君采纳他的主张,于是请教老子。老子对他说:你应庆幸没遇上治世之君,否则你就有去无回了。你所推行的东西都是别人留下的陈旧遗迹,好比别人留下的脚印。你拿脚印当脚,脱离了本原啊!孔子听后,回家闭门三月不出。后来他跟老子说:我终于醒悟了。不能跟上社会的变化,又怎能教化他人呢!

  老子听后说:“好。孔丘得道了!”其实对于孔子的“全盘周化”思想,卫国的师金也给予了严厉批评,说孔子是“在陆地上行船,绝对行不通,只能徒劳无功,并且自身也难免遭受祸殃。”孔子虽然也深知做事应该顺应时代变化,但他只是认为这种变化无非是对礼乐进行必要的修正,而没有认识到应该从根本上破除这些精神枷锁。虽然这次闭门苦思了三月,好像觉得自己已经得道,其实离道甚远矣。

  孔子的故事 篇12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我国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之所以能成为弟子三千、名扬四海的圣人,是和他小时候的刻苦勤奋分不开的,也正所谓是“天才来自勤奋”。

  史书言,孔子的母亲在他刚刚三岁的时候,就教他读书识字,到四岁的时候,他已会念百余字了。

  有一天,他的妈妈说:“昨天我教你的字会背了吗?”

  孔丘说:“都记住了。”

  妈妈说:“那好,明天一早我考考你。”

  孔丘睡觉,是和哥哥在一起。这天晚上,他钻入被窝后对哥哥说:“哥哥,妈妈教给你的字都记住了吗?”

  哥哥道:“都记住了。你呢?”

  孔丘说:“一我已经练了多遍,也许都记住了,可又没有打握,明天一早娘要考我,若有不会的,娘一定非常伤心和难过。不行,我一定要起来再多练几遍。”

  哥哥被他这种刻苦学习、孝顺母亲的精神所感动,心疼地说:“天气凉了,别起来练了,就在我的肚子上写吧。我能觉出对错,也好对你写的做个检查!”

  于是,小孔丘就在哥哥的胸口上写了起来。每写一字,就念出声来。可这声音越来越轻,当他写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声音也听不到了。哥哥验完他的最后一个字,听着他那均匀的呼吸,望着他甜中带笑的睡容,既心疼又爱怜地笑了。

  第二天一早,在母亲考核时,他一遍通过。母亲惊喜道:“这孩子真神了,前天教了他那么多字,只过了一天,就如此滚瓜烂熟,将来准能干大事啊!”

  孔丘望着母亲欣喜的面容,高兴地笑了。然而在这微笑中,却伴着两行泪水。

  站在旁边的哥哥,深深地理解他,知道在他超人的天资背后,更多的则是弟弟那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刻苦勤奋的汗水。

  孔子的故事 篇13

  在春秋的时候,孔子经常会带着自己器重的几名弟子周游别国,来传扬他的思想还有政治主张。有一天,孔子和弟子们打算去晋国,在路上行走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小孩子在路上玩碎石子,挡住了这一行人的去路。

  孔子说:“小朋友你是不应该在路中间玩石子的,这样会挡住车的去路。”小孩指了指自己的石子堆对孔子说:“老先生,您看到我搭的是什么了吗?”孔子转过头去看了一眼,发现小孩子搭建的是一座城堡。

  孩子接着就说:“现在您看到我在搭建什么了,那到底是应该车让路给城,还是城让路给车呢?”孔子一下子被问的不知道怎样回答了,他发现在这交流中,孩子一直保持着礼貌的问答,就问了小孩子名字,小孩子也如实告诉了孔子。

  在交流中,孔子知道了孩子才七岁,孔子转头就跟自己弟子讲:“这孩子如此小就能够懂得礼数,也是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啊。”

  孔子的故事 篇14

  有一次,孔夫子与众弟子们在陈、蔡的地方被围困,连续困了七天,没有食物可以吃。

  弟子们被饿了七天,各个面黄肌瘦,有的弟子因此而忧虑。但此时,孔子依然每天不断的学习,弦歌不觉,没有一丝毫埋怨与担忧。

  子贡见同学们如此饥饿困顿,便用自己身上的财物,突破重围,到外面换了少许的米回来,希望给大家解解饥。

  人多米少,颜回与子路便找了一口大锅,在一间破屋子里为大家煮稀粥。

  子路有事离开了一会儿,恰好此时,子贡从井边经过,一扭头,正好看到颜回拿了一小勺粥往嘴里送。子贡看了有些不高兴,但他没有上前质问颜回,而是走到了夫子的`房间。

  子贡见了夫子,行礼后,问夫子:“仁人廉士会不会因为穷困而改变气节?”孔子回答道:“如果在穷困的时候,就改变了气节,那怎么还能算是仁人廉士呢”?

  子贡就接着问夫子:“像颜回这样的人,该不会改变他的气节吧?”夫子很明确的回答子贡:“当然不会。”子贡便将看到颜回偷吃粥的事告诉了夫子。

  夫子听后,并没有很惊讶,说道:“我相信颜回的人品已经很久了,虽然你这么说,但我还是不能因为这一件事就怀疑他,可能其中有什么缘故吧,你不要讲了,我先问问他。”

  于是,夫子便召了颜回来,对他说:“我前几天梦到了自己的祖先,想必是要保护我们吧?你粥做好了之后,我准备先祭祀祖先”。

  颜回听了,马上恭敬地对夫子说:“夫子,这粥已经不可以用来祭祀先祖了。”

  孔子问:“为什么呢?”

  颜回答道:“学生刚才在煮粥的时候,粥的热气散到了屋顶,屋顶被熏后,掉了一小块黑色的尘土到粥里。它在粥里,就不干净了,学生就用勺子将尘土舀起来。要把它倒掉,又觉得可惜,于是便吃了它。吃过的粥再来祭祀先祖,是不恭敬的啊!”

  孔子听后说:“原来如此,如果是我,那我也一样会吃了它的。”

  颜回退出了之后,孔子回头对着几位在场的弟子说:“我对颜回的信任,是不用等到今天才来证实的。”几位弟子由此受到了深刻的教育,非常信服。

  孔子的故事 篇15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吟诵起《论语》我们似乎依稀能看到,在三月春风中,一位老师带领着 一群学生换上春服,沐浴、欢歌、远眺,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春游活动,我们似乎也从中感受到了春的和熙,歌的嘹亮,诗的馥郁。

  这个春游的发起者是这群学生的老师,他的名字叫孔子。让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来刻进了国人骨子里的名字,这个不起眼的人,创立的儒家学说在后 世成为万世吟诵的经典,甚至对其他民族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系宋国贵 族。其祖上是孔防叔,宋襄公八世孙,畏惧宋大夫华督的逼迫,而奔波到了鲁国。防叔生伯夏,佰夏生叔梁纥,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纥 于颜氏女野合生孔子。”于是,公元前551年孔子诞生在鲁国陬邑的一个小城镇,一家人为新生命的到来而兴奋不已。那么孔子,叫孔丘叫仲尼,为 什么又要叫他孔老二呢?

  孔子父亲叔梁纥居于鲁昌平乡鄹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为鄹邑大夫。叔梁纥的元配施氏为孔纥一连添了九个女儿,孔纥望子心切,于是续娶一 妾,虽然生了一个儿子名为孟皮,却脚有残疾。渴望生个儿子的孔纥,他在72岁时三娶18岁的颜征在,生孔丘仲尼。《史记·孔子世家》中说“( 叔梁)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野合”在《史记正义》解释为:纥娶颜氏女徵在时,年逾六十四,不合礼法(周礼),故曰野合。传说在孔子 出世前颜征在曾梦见山神驾着祥云,口中喃喃自语:“祷尼丘得贵子,继衰周而素王,择空桑为产地。”孔纥与颜氏遵循山神的吩咐,果然得一壮 丁,即为孔子。

  孔子的故事 篇16

  孔子的父亲死得早,母亲含辛茹苦地把他抚养成人。在孔子不太懂事的时候,颜徵在就买来了很多的乐器,有时请人为儿子演奏,有时自己为儿子吹弹,有时让儿子自己玩弄。邻里乡人不解其意,颜徵在对人们说:让孩子从小接触这些器具,培养他的兴趣,他就会渐渐喜欢这些乐器。做人要讲根基,办事要按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乐器最讲礼仪与规矩,没有章法演奏不出动听的乐曲。让孩子早点接触礼仪、音律、等级,对他以后的成长是十分有利的。

  在母亲的教导下,孔子很快就爱上了这些乐器,并学会了吹、拉、弹、唱。邻里有了婚丧等红白喜事,他都会拿着乐器去为他们演奏。孔子成人以后,对音乐的爱好有增无减,把音乐当成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他在齐国听了韶乐,一连学了三个月,整日沉醉其中。他说:“真没想到音乐的感染力有这么强!”

  有一次,孔子向鲁国乐官师襄子学琴,他弹一支名曲,连续将它弹了十天。

  师襄子让他换个曲子,孔子说:“虽然我已经熟悉了这支曲子,但还没有将它掌握。”

  过了几天,师襄子说:“你已经掌握了这支曲子,可以弹别的了。”

  “我还没有领悟它的用意。”孔子说。

  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依然在弹那首曲子,师襄子不耐烦地说:“你已经了解它的用意了,可以换一支曲子了。”

  “我还没有领悟它描写的人物形象呢。”孔子说。

  又过了一些时候,孔子终于停下不弹了,他想了想,然后抬起头,向远方望去,说:“我可能领悟到了,这个人又高又大皮肤很黑,眼睛向上看,好像要统一四方,这就是周文王。”

  师襄子听了十分惊讶,不得不佩服孔子对音乐执着的精神。

  从此,孔子更加刻苦地学习音乐,他能从音乐中悟出很多深刻的道理。在各种乐器的演奏中,孔子从中摸出了好多规律,将它们总结出来,运用到音乐当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孔子在音乐方面的造诣是精深的,他整理了“六经”之一的乐经。他从音与音之间存在的节拍,符与符之间有着一定的规律,联想到人与人之间的那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他想:音乐调节好,才能演奏出动听的音乐;人际关系调节好,才能安守本分。

  在音乐的启示下,他悟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为政一定要以“仁”为核心,以调整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为主体。这就是他创立的儒家思想中的内容。他的这一套儒家学说一直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沿用。

  孔子的故事 篇17

  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

  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孔子的故事 篇18

  颜回爱学习,德性又好,是孔子的得意门生。

  一天,颜回去街上办事,见一家布店前围满了人。他上前一问,才知道是买布的跟卖布的发生了纠纷。

  只听买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为啥要我二十四个钱?

  颜回走到买布的跟前,施一礼说:这位大哥,三八是二十四,怎么会是二十三呢?是你算错了,不要吵啦。

  买布的仍不服气,指着颜回的鼻子说:谁请你出来评理的?你算老几?要评理只有找孔夫子,错与不错只有他说了算!走,咱找他评理去!

  颜回说:好。孔夫子若评你错了怎么办?

  买布的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头。你错了呢?

  颜回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冠。

  二人打着赌,找到了孔子。

  孔子问明了情况,对颜回笑笑说:三八就是二十三哪!颜回,你输啦,把冠取下来给人家吧!

  颜回从来不跟老师斗嘴。他听孔子评他错了,就老老实实摘下帽子,交给了买布的。那人接过帽子,得意地走了。

  对孔子的评判,颜回表面上绝对服从,心里却想不通。他认为孔子已老糊涂,便不想再跟孔子学习了。

  第二天,颜回就借故说家中有事,要请假回去。孔子明白颜回的心事,也不挑破,点头准了他的假。

  孔子的故事 篇19

  孔子的弟子子羔,名叫高柴,他在卫国从政期间,曾经对一个人用个砍断脚的刖(yue)刑。

  卫国君臣发生的时候,子羔要逃走,来到城门,发现城门已经关闭了。守门的人就是那个曾经被子羔砍断脚的那个人。

  那人说:“在那边城墙上有个缺口,可以逃走。”

  子羔说:“君子不能从缺口过去。”

  那人说:“另外那一边有个洞口,可以逃走。”

  子羔说:“君子不能钻洞逃走。”

  那人说:“这里有一间房子可以躲避。”

  于是,子羔进入了那座房子。追兵过去之后,子羔要离开,对那个受刑的人说:“我不能损害国君制订的法令,因而用刑砍断了您的脚。我现在逃难,这是您报仇报怨的好时候,您为什么还会帮助我逃避灾难呢?”

  那人说:“砍断我的脚,本来就是因为我犯了罪,那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当初您审判臣的时候,一开始先根据法律寻找减轻臣刑罚的方法,是想要让臣免于法律的惩罚,这是臣很明白的;在审判完了定罪的时候,要确定刑罚了,您很庄重伤感,都可以从表情上显现出来,这个也是臣很明白的。您不是因为私情而要对臣徇私舞弊,只是因为有天生的仁人之心,才会自然而然地这样做。这是臣要使您逃避灾难的原因。”

  孔子听说之后说:“善于做官吏的人,尽力树立起自己的品德;不善于做官的人,总是会多构成怨敌。用公正之心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大概可以说子羔做到了。”

  孔子的故事 篇20

  鲁国有父子两人打官司,季康子说:“杀掉他们。”

  孔子说:“不可杀。民众不知道儿子状告父亲不是好事,已经很久很久了,这是上级官员的过错啊。如果上级官员有道义,那么这样的人也就不会有了。”

  季康子说:“治理百姓以孝道为本,现在杀掉一人而惩治不孝之徒,不是也可以吗?”

  孔子说:“不先用孝道来教化就采用杀戮的方式,这是暴虐地杀害无辜。三军打了败仗,不可因此而杀掉军兵;诉讼之事处理得不正,不可因此而用刑罚进行惩罚。上级官员先行教化而能使百姓服从善政,那么,百姓就会顺风而从。自身行得端正,然而百姓不顺从善道,然后再设置刑罚来加以惩治,那么,百姓就能知罪了。几尺高的墙,百姓不能越过;几百尺高的山,即使是儿童也可以一步步地登上山顶。这是因为循序渐进。如今的情况是,仁义已经衰落很久很久了,百姓怎会不违背仁义呢?《诗经》中说:‘使民不会迷心性。’当初,君子引导百姓而使百姓不迷失心性,因此可以不用威严暴戾之法,设置了刑罚却可以不使用。”

  于是,状告父亲的儿子听说了此话之后,就请求放弃状告了。

  孔子的故事 篇21

  孔子在旅行,经过一个村庄,他看到一个老人,一个很老的老人,他从井里面打水来浇地。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阳又那么大。孔子以为这个人可能没有听说过现在有机械装置可以打水——你可以用牛或者马代替人打水,这样比较容易——所以孔子就过去对老人说:“你听说过现在有机器吗?用它们从井里打水可以非常容易,而且你做十二个小时的工作,它们可以在半小时之内就完成。可以让马来做这件事情。你何必费这么大的力气呢?你是一个老人啊。”他肯定有九十岁了。

  那个人说:“用手工作总是好的,因为每当狡猾的机器被使用的时候,就会出现狡猾的头脑。事实上,只有狡猾的头脑才会使用狡猾的机器。你这不是存心败坏我吗!我是一个老人,让我死得跟生出来的时候一样单纯。用手工作是好的。一个人会保持谦卑。”

  孔子回到他的门徒那里。门徒们问:“您跟那个老人谈什么呢?”

  孔子说:“他看起来似乎是老子的门徒。他狠狠地敲了我一棒,而且他的论点好象是正确的。”

  当你用手工作的时候,不会出现头脑的影子,一个人保持谦卑、单纯、自然。当你使用狡猾的机器时,头脑就介入了。那些用头脑工作的人被称为头头:职员的头头,老师的头头——他们被称为头头。不要做头头。即使做一个职员也已经很不好了,何况做职员头头……那就完了。做一个老师已经够糟糕的了,何况做老师头头……要设法成为“手”。“手”是被批判的,因为它们不狡猾,不够具有竞争性;它们似乎是原始的。试着多用手来工作,你会发现那个影子出现得越来越少了。

  说明孔子是个虚心接受别人批评和建议的人。


你不敢尝试,不立即行动! 这世界上的任何机会都和你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商学院【蒋金阳】分享

1033

主题

1535

帖子

6380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380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2-9-19 09:04:24 | 只看该作者
admin 发表于 2022-9-19 08:59
孔子的智慧

关于孔子的故事(通用21篇)  故事是在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 ...

孔子的故事(精选50篇)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孔子的故事(精选50篇),欢迎阅览。
  1、一次,孔子在东游途中,被一位童子挡住了前行的去路。孔子从车中探身出来,询问童子姓名。童子答曰:“项橐”。孔子也自报了家门。当小项橐得知面前这位老先生乃是孔子时,决定出一道题,考一考这位博学者。项橐问:“夫子可明白,天上有多少颗星星,地上有多少五谷,人有多少根眉毛”孔子摇摇头,说:“实在惭愧,我答不出来。”项橐得意地说:“我来告诉你,天上有一夜星辰,地上有一茬五谷,人有黑白两根眉毛。”孔子敬佩眼前这位童子,于是下车向他行了礼。孔子对弟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人,不论位阶有多高,学问有多大,都要时刻坚持谦虚,不要因为他人年龄幼小而心存轻视。普通人需如此,管理者和成功者更需如此。
  2、仲弓向孔子问仁。孔子回答说:“自我所不喜欢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在朝廷做官的时候不要让人怨恨,在城邑做官的时候也不要让人怨恨。”仲弓听后对孔子说:“我虽然迟钝,但也必须会按照您的话去做的。”孔子的意思是,自我不愿意被人戳到痛处,那么与人交往的时候,也不要对他人毫无顾及。在职场交际中,要避免踏入言语的雷区,避免触碰到别人的保密和伤痛。否则,不但交友不成,还可能带来祸患。
  3、一次,子夏做莒父的总管,问孔子怎样办理正事。孔子对他说:“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欲速则不达”,贯穿着深刻的辩证法思想,说明对立的事物能够互相转化。欲成就一番大事业,切不可急功近利,否则就无法到达高远的目的;也不可贪求小利,否则也不可能做成大事。一个最终走向成功的人,必定是张弛有度拿捏有准冷静理智而目光犀利的人。
  4、孔子的弟子澹台子羽有君子之容,可是他的表现却比不上他的容貌;宰我谈吐文雅,但他的智力却不能给他的辩才以更大的帮忙。孔子说:“相马以舆,相士以居(考察马的本事要看它拉车的情景,考察一个人要看他平时的表现),这是不可废止的。如果以貌取人,那么在子羽身上就会犯错误;若凭一个人的话语来选择人才,那就会在宰予身上出现错误。”
  5、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从不迁怒别人,也从不犯同样的错误,却不幸短命死了。此刻没有那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孔子赞赏颜回,是因为他不重复犯错误,不把怨气无谓地施于他人。对于我们尤其是领导者来讲,好些时候,错误的铸成,都是由不分青红皂白发泄自我的不满造成的。对待下属不可轻易动怒,这是一种极高的道德境界。
  6、叶公有一天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说:“你为什么不说:他是一个为了发愤学习而忘记饮食,在学问上有所收获时就欢乐得忘记了忧愁,根本疏忽了衰老到来的人呢”孔子的人生修养永远都是年轻的,他的这种为学的精神,是我们要效法的地方。如果真能做到孔子那样的发愤乐学,又何愁学识不长德业不广事业不成呢提高永不停息,境界需要超越。
  7、子贡问孔子怎样对待朋友。孔子说:“忠诚地劝导他,恰当地引导他,如果不听也就罢了,不要自取其辱。”在人伦关系中,朋友交往讲究的是一个“信”字,这是维系双方关系的纽带。对待朋友的错误,要开诚布公地劝导他,推心置腹地讲明利害关系,但他坚持不听,也就作罢,否则就有可能自取其辱。这是交友的一个基本准则,也是一种艺术,同时又是对别人的一种承认和尊重。
  8、孔子弟子公孙赤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孔子说:“给她六斗四升。”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她二斗四升。”冉求认为太少,给了公孙赤母亲更多。孔子说:“公孙赤到齐国去,肥马轻裘,威风凛凛。我听说过,君子只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帮忙他人周急不济富,对年轻人救急不救穷,这是君子的态度。
  9、齐景公和晏婴到鲁国,景公问孔子:“过去秦国很小,位置偏僻,穆公为什么能称霸呢”孔子回答说:“秦国虽小,志向远大,地方偏僻,行为端正,又能重用五张羊皮赎回百里奚。从此来看,称王是能够的。”在那里,孔子解释了秦国得以称霸一方的原因。成就一番雄伟的事业,有两个因素必不可少:志向与人才。但凡有志于成功者,必当会在这两个方面下功夫。
  10、孔子离开宋国到郑国去,与弟子们走散了,一个人站在城郭东门下。一个郑国人对子贡说:“东门有个人,额头像尧,脖子像糕陶,肩膀像子产,从肩往下比禹矮三寸,狼狈不堪的样貌像条丧家狗。”子贡说与孔子,孔子笑着说:“说我长得像古代圣贤,不像吧。丧家之狗,倒是很像的。”敢于正视自我的落魄,敢于正视自我的真实处境,是一种大境界。每个人都应当由闻过则喜的胸怀,敢于承认自我,才能认识自我并剖析自我。凡人当如此,成功者更当如此。
  11、子贡去见孔子。孔子说:“我们的学说难道有错误的地方吗为什么我们沦落到今日这个地步”子贡说:“夫子之道至大也,所以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是否能够降低一点标准呢”孔子说:“优秀的农夫耕耘却不能保证获得好的收成,优良的工匠擅长技艺却不能满足所有人的要求。君子能够修明道业,用法度来规范,用道统来治理,但不能保证你的学说会被世道所容……”人当尽人事而听天命,居一求缺,当下不就是自得其乐吗今人普遍求全求满,古人却懂得求残求缺,天地尚不能久,何况人乎
  12、一日,冉求苦丧着脸走到孔子面前,对教师说:“我不是不喜欢教师您所讲的道,而是我的本事不够呀!”孔子听到这话,对冉求说:“本事不够是到半路实在坚持不下去才停下来,此刻是你自我给自我划了界限而不思进取,不想前进!”这是一个关于本事与态度的关系问题,冉求对教师的授课资料产生了抵触情绪,将学业上的差距,归咎于客观。我们常说,态度决定一切。本事固然重要,但态度在迈向成功中的非凡意义,一样不可小视。成就一番事业,没有一股执着的“傻劲儿”,很难有成果。所谓“我欲仁,斯仁至矣”。
  13、孔子到庙堂参观,看到一种倾斜易覆的器皿,守庙的人说是宥坐之器。孔子说:“我听说宥坐之器,虚则欹(倾斜),中则正,满则覆。明君常将它放在自我的座右。”孔子让弟子注水,果然如此。孔子叹道:一切事物哪有满而不覆的道理呢”弟子问:“敢问有坚持满而不覆的办法吗”子曰:“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损之又损之道也。”
  14、孔子说:“自从季孙赠送给我千种粟,我又用来送给朋友们后,我跟朋友们的关系就更加亲密了;自从南宫敬叔让我坐上车后,我的话就更加受欢迎了。所以,道虽然很重要,但也必须等待必须的时机才会被人看重,有了必须的大势才能实现。如果没有季孙和南宫敬叔赠送财物给我,我的道几乎就要湮灭了。”“道虽贵,必有时而后重,有势而后行”,任何事情的成功都需要因人因时,借力借势而行,而不能一味强调单干,成功也需要别人的支持。时和势的出现,也是一个积跬步以致千里的过程,作为开创者,尤为艰难,可是只要坚持下去,终会看到胜利的曙光。
  15、陈侯建造陵阳台,还未完工就杀了几十人,之后又要杀监工的三个官吏。孔子与陈侯上台上观看。陈侯问:“周朝建造灵台,也杀人吧”孔子说:“文王建庙堂,老百姓像儿子给父亲干活似的都来了,哪用杀人呢!”陈侯感到很惭愧,就放了被抓的官吏,停止了工程。用野蛮暴力的方式对待别人,收获的只能是敌对,种下的必为仇恨的种子。在人下,要把自我当人;在人上,要把别人当人。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悖逆大众,结果惨淡收场。仅有赢得人心,才能赢得一切!
  16、子路问孔子:“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回答道:“君子以义作为最高尚的品德,君子有勇无义就会作乱,小人有勇无义就会偷盗。”一个人崇尚勇敢,这本身并没有错,但这种勇敢是有制约有前提的,其前提就是要贴合道义。作为决策者,施展抱负规划宏图,都必须要贴合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坚守道德底线。须知,没有道德约束的勇敢,是世上最大的灾难。
  17、孔子向襄子学琴艺,一连十天都弹同一首曲子。襄子让他换首曲子,孔子说:“我还没有掌握弹琴的技法。”一连三番,孔子都以“没有弄懂曲子的情志不明白作曲者的为人”为由继续弹奏同一首曲子。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最终说“我明白作曲者的为人了,他皮肤黝黑,个头高挑,目光远大,像个统治四方的王者,除了文王还有谁能这样呢!”襄子深拜孔子说:“我教师曾说过这首琴曲是《文王操》。”世间一切事业学问技能德行,如果不能专一坚持,就不会有所作为,所以孔子说“人而无恒,不能够作巫医”。
  18、孔子问礼老子,辞行时,老子对他说:“富贵之人送人以财,仁义之人送人以言,我不富贵,就窃用仁人的名义送你一句话吧:头脑聪慧洞察一切反而濒临绝境,是因为喜好议论他人的缘故;博洽善辩宽广弘大反而危及其身,是因为揭发别人丑恶的缘故。做人子女的就不要有自我,做人臣子的也不要有自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宽则得众,苛则失人。胸无渣滓自会处世圆明,眼无成见才会学富五车。
  19、孔子一行“困于陈蔡”脱险之后,子路说:“我们跟随教师遭此磨难,恐怕一生都不会忘记。”孔子说道:“幸运与磨难是什么呢遭受陈蔡之厄,这是我的幸运啊,也是你们的幸运啊。我听说,君王不经受磨难就不能成就王业,怀有雄心壮志之人不遭受危难,他的行为就不足以显明。”所谓“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煅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个中三昧,非亲身体会,怎可言清
  20、叶公向孔子请教如何管理政事。孔子便对他讲:“使近处的人高兴,使远处的人归附。”此话貌似平淡,却意义深远。近悦远来,最重要的是依靠什么呢依靠良好的道德修为。对于领导者而言,仅有使周围的人敬佩开心,使远方的人归附你称赞你,才是你的真正成功!
  21、叔孙武叔没有做官的时候受到孔子的弟子颜回的接待,颜回对手下人说:“以宾客之礼接待他。”武叔很喜欢揭示别人的过失并亲自品头论足,颜回说:“您的这种做法肯定会自取其辱,您应当听从我的劝告啊。我听孔子说:‘说别人的缺点,并不能所以而美化自我;说别人行为不正,并不能使自我的行为端正。’所以君子只批评自我的缺点,不攻击别人的缺点。”小人好搬弄是非,讽人之长,隐己之短;君子善于坦白自我的缺点,批评自我的不足,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只改正自我,正人先正己,为人处世,不可不知。
  22、孔子离开曹国到宋国后,就和弟子们在大树下练习礼仪。宋国的司马桓魋想要杀掉孔子,就把大树给砍了。有位弟子催促孔子说:“咱们快点走吧。”孔子说:“上天既然使我具备圣德之性,桓魋又能把我怎样呢”顺境不贪,逆境反喜,一切都是磨练自我的机会,心存正义自强不息,感恩桓魋,感恩对手。
  23、一次,孔子与弟子交流。孔子谈到的君子的做派。他说:“圣人我是看不到了,能看到君子,就能够了。”他之后说:“善人我也不可能看到了,能见到始终如一的人,也能够了。没有却装作有,空虚却装作充实,穷困却装作富足,这样的人是难于有恒心的。”做人,尤其是志在做大事业的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展现自我真实的精神世界,做到始终如一。有德才得,有诚才成。虚荣与欺骗,最终的结果还是骗了自我!
  24、司马牛问孔子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对他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能够叫君子了吗”孔子回答说:“自我问心无愧,那么还有什么忧愁和恐惧呢”做人要生活正派,情趣健康,讲操守,重品行。尤其是身居高位的人,更应当做到慎独慎微,防微杜渐。不仅仅在公共场合严格要求自我,并且还要在无人监督一人独处的时候,依然做到人前人后一个样,工作也与一个样。这有如此,方可上不愧于天,下不怍于人,无忧无惧。凡人当如此,成功者更应当如此。
  25、宰我问道孔子。他说:“对于有仁德的人,别人告诉他井里面掉下去一位仁人,他会跟着下去吗”孔子说:“为什么要下去呢君子能够到井边去救人,却不能够陷入井中;君子可能被欺骗,但不可能被迷惑。”君子做事情的时候,要从贴合理性精神的现实逻辑出发,即便追求精神上的更高境界和仁德,也要坚持充分的理智,能够被利用,但决不能被糊弄。要用充分理性的精神去生活,成全自我也成全别人。
  26、孔子到宋国去,匡人派士兵围住了他们。子路大怒,举起戟来便要与匡人格斗。孔子止住了他,说道:“哪里有修治仁义而不原谅世俗之人的不良行为的呢不研究诗书,不学习礼乐,这是我的'过错!若把宣扬先王美德爱好古法作为一重罪责,那就不是我的罪过了,这大概就是命!子路,你来唱歌,我应和你。”唱完几首歌之后,匡人竟自我卸甲而去。应对逆境,却依旧能够矢志不移,坚持自我的人生追求,真可谓诚心至极了,这种感染力是能征服人的。待人需要真诚,对待自我的梦想,更需要有一种正心诚意的心灵支撑。仅有如此,方可成就自我。
  27、孔子困于陈国和蔡国之间,还断绝了粮食,弟子们都饿得浑身无力,站不起来。可是孔子仍然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子路很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困厄吗”孔子说:“君子能固守困厄而不动摇,小人困厄就胡作非为了。”失意忘形和得意忘形都是人的弊病,古人讲“饱暖思淫欲,饥寒生盗心”,无论应对顺境还是逆境,能不失所守,这就是一种修养,就是一种高贵的心。
  28、孔子的侄子孔蔑向孔子请教为人处世的方法。孔子说:“知而不做,不如不知;亲近而不信任,不如不亲近。得意不可忘形,失意不可颓废。”孔蔑问:“我自我应当怎样做呢”夫子说:“设法改掉自我的缺点,尽力弥补自我不具备的才能,不要因为自我修养不够就去怀疑别人,也不要因为自我有才干而看不起别人。每一天说话不给自我留下后患之忧;每一天一举一动,也不给自我留下隐患。那仅有聪明的人才能够做到。”如果不培养内在的德行,那就是自我的过错,培养了道德,名声自然就会树立起来,不求名利,名利也自在其中了。
  29、孔子登上东山感觉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俯览天下,感觉天下也小了。孟子也曾讲“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这都是说立志高远,胸襟开阔,才能提升境界。孔子起于累土,最终居高临下,有着非凡的气质和自信,其思想境界,超越了芸芸众生,故能拥有“一览众山小”的气魄。
  30、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在宋国时,桓魋想要杀掉孔子,在没有退路的情景下,弟子们都想逃避,唯独孔子十分有魄力地说,天生下了我,要我传承文德,桓魋又能拿我怎样样呢习武之人都明白,如果丧失了自信,功夫再好,也会被打垮。荆轲曾去看一位剑客,荆轲举起剑来,对方却岿然不动,只用两只眼睛盯着他,荆轲还剑入鞘,扭头就走。原先那人的宁静自信刚毅让荆轲由衷地佩服了。两军对垒勇者胜,士气低落四海崩,在事情的关键时刻,有时还非得靠自信来取胜不可。所以,在谦虚与自信之间要把握好度。
  31、晏婴是与孔子同时代的政治家,为孔子所敬重。一天,晏婴的车夫回家后,他的妻子要求离婚,车夫不解,其妻说,我今日在门缝中看到你驾车经过门口,晏婴那么矮,做了宰相,名震诸侯,还是那么朴实无华自居人下,而你身高八尺,只是他的仆役,却意气扬扬傲气冲天,你这样没有出息,所以我要离婚。车夫听了这番话,就谦虚谨慎发奋图强。晏婴明白后,也努力培养他,之后车夫官拜大夫。孔子尤其佩服晏子的交友之道,晏子交友,交情越久,他就越恭敬有礼,别人也越尊重他,从而能做到全始全终,所以孔子由衷地说:“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32、颜渊做人,大智若愚。孔子说:“我跟颜渊说一天的话,他也没有问难的话,好象很傻的样貌。等我回头暗暗观察他的行为举止,发现他足以发挥我所教诲的道理,这才发现他一点儿也不傻。”人往往被小聪明限制住了视野,一个有远大梦想的人总将目光投向他的事业,沉默着奋斗,而不在乎身边的一些小争执。
  33、子路有一次问孔子:“君子也有忧愁吗”孔子回答说:“没有。君子追求道义,有终生的欢乐,无一朝之忧。小人汲汲于功利,患得患失,一生都生活在忧虑之中。”仁者不忧,是一门大学问。君子之所以为君子,在于他的所作所为里,承载了他的人生追求。兼济天下的人海阔天空,胸怀广大。小人关注眼前得失,稍有挫折便怨天尤人,长久以往便“长戚戚”。
  34、仲孙何忌问孔子的弟子颜回:“如果说一个字,对仁德智慧都有好处,你能不能说给我听听”颜回说:“说一个字对智慧有好处,莫过于‘预’字;说一个字对仁德有好处,莫过于‘恕’字。这就是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所谓“预”就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说明未雨绸缪的重要性;所谓“恕”就是包容与豁达,恕能够让家庭祥和,也可让社会和谐,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尤其需要我们多多遵循恕道。
  35、鲁国大夫臧文仲曾在家养贵重的动物——玳瑁,孔子批评他玩物丧志,不务正业。孔子还曾把臧文仲说成“窃位者”,意思就是在其位不谋其政,身居高位,却不知提拔有才德的人。孔子批评他:“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柳下惠是孟子眼中的“圣之和者”,怀中搂着女子而没有产生非分的想法和举动,被誉为道德楷模。臧文仲明知柳下惠是个贤人,却不对其提拔重用。一个明智和有度量的管理者,对于身边有才干的人,不应心存嫉妒,要大胆提拔任用,不应当压抑有才干之人。当身边下属都十分强大的时候,管理者本身的本事和修养也会得到提升,这是水涨船高的道理。
  36、孔子说,能够和他人说的事但不说,这是失人;不可和他人说的事,却和他说了,这是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孔子在乡里间,貌温恭谦,表现得像个不善言辞的人;当他在祭祀宗庙和议论朝政时很善于明辨,对答如流;与上大夫谈话时,中正而有诤辩,敢于说实话;与下大夫交谈时,侃侃而谈,和气而又欢乐;君视朝时,恭恭敬敬,但又威仪中适,不张不弛。根据人的性格特征和场合说话,这需要仁德智慧和勇气。
  37、一日,孔子弟子子贡与卫国大夫棘子成聊天。棘子成说:“君子具有好的品质就行了,要那些表面的仪式有什么用呢”子贡说:“真遗憾,夫子您这样谈论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本质就像文采,文采就像本质,两者同等重要。去掉了毛的虎豹皮,和去掉了毛的犬羊皮是一样的。”人注重自我的外表,既是对自我的严格要求,也是对他人的尊重。这一点,经常游走于交际圈的朋友,尤其应当注意落实。因为,人的言谈举止,有时能够决定你事业的大小,功业的成败得失。
  38、孔子在路上听到有人哭,上前打探,那人说:“我叫丘吾子,我有三个过失,晚年而自觉,追悔莫及:我少时好学,周遍天下,回到家里,父母都去世了,是一失也;长事齐君,君骄奢而失去人心,是二失也;吾平生厚交,而今皆离绝,是三失也。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往而不来者,年也;不可再见者,亲也。”遂投水而死。孔子感慨地对弟子们说:“你们应引以为戒啊!”听了孔夫子的教导,学生们告辞孔子而回家奉养父母的有十三个之多。《论语》有云: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丘吾子的遗憾警示我们:行孝不能等!
  39、有一回,鲁国一个简朴吝啬的人,用陶器煮食物并自认为很好,就把它送给了孔子。孔子高兴得像接收太牢祭品一样。子路不以为然。孔子说:“好吟诗歌的人能想到国君,吃到美食的人能想到亲人。我不是注重器物本身啊!”俗语言:雪中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对待不一样的人,应当用不一样的标准。富人帮忙你一百元与穷人帮忙你一元,尽管数额不一样,其爱心是相同的,不可区别高下。这个道理,高高在上者,更应当清楚。
  40、鲁国正卿季文子每做一件事情,都要研究很久,研究很多次。孔子听到后,说:对于一件事情,研究两次也就能够了。凡事三思,一般总会利多弊少,然而孔子却不一样意季文子如此去做。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做事过于谨慎,顾虑太多,就会发生各种弊病。处事多思是好事,但过分了,也不尽善,这与孔子“过犹不及”的思想是吻合的。
  41、孔子在旅行,经过一个村庄,他看到一个老人,一个很老的老人,他从井里面打水来浇地。那是十分辛苦的工作,太阳又那么大。孔子以为这个人可能没有听说过此刻有机械装置能够打水——你能够用牛或者马代替人打水,这样比较容易——所以孔子就过去对老人说:“你听说过此刻有机器吗用它们从井里打水能够十分容易,并且你做十二个小时的工作,它们能够在半小时之内就完成。能够让马来做这件事情。你何必费这么大的力气呢你是一个老人啊。”他肯定有九十岁了。
  那个人说:“用手工作总是好的,因为每当狡猾的机器被使用的时候,就会出现狡猾的头脑。事实上,仅有狡猾的头脑才会使用狡猾的机器。你这不是存心败坏我吗!我是一个老人,让我死得跟生出来的时候一样单纯。用手工作是好的。一个人会坚持谦卑。”
  孔子回到他的门徒那里。门徒们问:“您跟那个老人谈什么呢”
  孔子说:“他看起来似乎是老子的门徒。他狠狠地敲了我一棒,并且他的论点好象是正确的。”
  当你用手工作的时候,不会出现头脑的影子,一个人坚持谦卑、单纯、自然。当你使用狡猾的机器时,头脑就介入了。那些用头脑工作的人被称为头头:职员的头头,教师的头头——他们被称为头头。不要做头头。即使做一个职员也已经很不好了,何况做职员头头……那就完了。做一个教师已经够糟糕的了,何况做教师头头……要设法成为“手”。“手”是被批判的,因为它们不狡猾,不够具有竞争性;它们似乎是原始的。试着多用手来工作,你会发现那个影子出现得越来越少了。
  42、孔子在游历的时候,碰见三个小孩,有两个正在玩耍,另一个小孩却站在旁边。孔子觉得奇怪,就问站着的小孩为什么不和大家一齐玩。小孩很认真地回答:“激烈的打闹能害人的性命,拉拉扯扯的玩耍也会伤人的身体;再退一步说,撕破了衣服,也没有什么好处。所以我不愿和他们玩。这有什么可奇怪的呢”过了一会几,小孩用泥土堆成一座城堡,自我坐在里面,好久不出来,也不给准备动身的孔子让路。孔子忍不住又问:‘你坐在里面,为什么不避让车子”“我只听说车子要绕城走,没有听说过城堡还要避车子的!”孩子说。孔子十分惊讶,觉得这么小的孩子,竟如此会说话,实在是了不起,于是赞叹他说:“你这么小的年纪,懂得的事理真不少呀:”小孩却回答说:“我听人说,鱼生下来,三天就会游泳,兔生下来,三天就能在地里跑,马生下来,三天就可跟着母马行走,这些都是自然的事,有什么大小可言呢”孔子不由感叹他说:“好啊,我此刻才明白少年人实在了不起呀!”
  43、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在40多年的办学中,共招收了3000多名弟子,其中著名的弟子有72人。子路便是72名弟子中的一个。子路向孔子表示,我像一根笔直的竹杆,生来可做一支好箭。还读书干什么。孔子开导他说,读了书就有了学问,好比在竹箭尾部装上羽毛,前面又安上锋利的金属头,这样箭就更有用了。子路听孔子说得很有理,便拜孔子为师。有一次,子路在孔子家里弹瑟。他人很刚勇,弹出的声音也像打仗一样充满着杀气。孔子是主张“仁”和“中庸之道”的,自然觉得这声音不平和,不满意他说:“他为什么要在我家里弹瑟呢”孔子的弟子听了教师这话,琢磨出这是教师对子路弹瑟作的不好的评论,对子路的看法顿时有了改变,言语中有些不尊敬。孔子明白后,就对大家解释说:“子路弹瑟的本领已经登上厅堂,但尚未进入内室。他已经有了必须的成就,只是没有到达高深的境地。
  44、子夏是孔子的学生。有一年,子夏被派到莒父(此刻的山东省莒县境内)去做地方官。临走之前,他专门去拜望教师,向孔子请教说:"请问,怎样才能治理好一个地方呢"孔子十分热情地对子夏说:"治理地方,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可是,只要抓住了根本,也就很简单了。"孔子向子夏交代了应注意的一些事后,又再三嘱咐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这段话的意思是:做事不要单纯追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单纯追求速度,不讲效果,反而达不到目的;只顾眼前小利,不讲长远利益,那就什么大事也做不成。子夏表示必须要按照教师的教导去做,就告别孔子上任去了.之后,"欲速则不达"作为谚语流传下来,被人们经常用来说明过于性急图快,反而适得其反,不能到达目的。
  45、穷通皆乐
  一次,孔子受楚昭王邀请,到楚国去访问,途经陈、蔡两国之间。而陈、蔡两国的大夫,害怕孔子被楚国重用,会对本国不利,所以,他们派兵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围困在陈、蔡之间。孔子一行,所以连着七天没生火做饭。熬的野菜汤里,也没有一粒米,弄得不少弟子无精打采,面有菜色。而此刻,孔子却依然在室内,弦歌不止。
  这时候,弟子颜回在屋外择野菜,见子路与子贡两人在一齐嘀咕道:
  “先生两次被鲁国驱逐,在卫国也未能待下去,在宋国讲学,连背靠的大树都被人砍倒。到周地拜访,又受老子的数落。此刻,又被人围困在陈、蔡之间。追杀先生的无罪,欺凌先生的无有禁止。先生倒是好,依然是在那里弦歌鼓琴,自得其乐。难道做君子的,就这样的没有羞耻心吗?”
  颜回听到那里,无言以对。只好进到屋里,告诉孔子。孔子听后,推琴长叹道:“子路、子贡呀!难道你们真的是小人?召他们进来,我有话要跟他们说。”
  子路、子贡进屋。子路抱怨地对孔子说:“教师,我们行到这种步田地,能够说是末路穷途了吧!”
  孔子听到那里,厉声喝道:“子路!这是什么话?君子明于道谓之通,昧于道谓之穷。我们抱仁义之道,处在这少仁少义的乱世,遭受磨难,这是很正常的事,何穷之有?内省无愧于道,临难不失己德,大寒至,霜雪降,所以才会明白松柏之真强茂。过去,齐桓公因在莒国受辱,反而树立起王霸之志。晋文公在曹国受欺,所以产生了称霸之心。越王在会稽遭受奇耻大辱,却使他更加坚定复国的志愿。这次,我们遭遇这般磨难,难道不也会是件很幸运的事吗?”
  说完,孔子截然返身回到琴案,操琴而作。子路闻后,也是随之持兵器,昂然合拍而舞。子贡见此,愧然自叹道:“我真是不明白,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呀!”
  所以,古代有道德的人,得意也乐,失意也乐,所乐非关得失。有道德怡养于内,外境的得失,可是如寒暑风雨之替换,无足扰乱自心。
  46、仁境之光
  尽管儒家修学最终的目的,也是彻悟大道。但在具体修习的时候,孔子谈论得比较多的,还是“仁”的理念。这与孔子当时所处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孔子所处的那个时代,是一个道德沦丧,礼乐崩坏,战火纷飞的年代。那时候,到处崇尚强权,追逐功利,极尽攻伐竞争之能事。导致天下,一派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的景象。为了救“争斗”之弊,所以,孔子带着他的一帮弟子,奔走各国,到处传播,仁心仁政的种子。尽管他明白,在他的有生之年,很难看到它们开花结果。尽管他明白,以他一介布衣儒士的身份,很难扭转乾坤。但其不屈不饶的济世情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救民心志,却使他更显,真儒气概。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可谓孔子自我一生品格的真实的写照。
  在《论语》里,孔子谈到“仁”的地方有多处。但都是谈“仁”的外用,谈如何到达“仁”。至于“仁”本身,是个什么境界,没有正面的描述。原因是,仁境的本体,用文字是无法确切地描述,这得靠修学者,用心的去体悟。
  关于如何到达“仁”,孔子也是针对不一样弟子的不一样习气,给予不一样的回答。所谓应机施教,对症投药。比如:
  对习惯于安贫乐道的弟子颜回,问“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对有领袖气质的弟子仲弓,问“仁”,孔子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而当辩才与商才,都是首屈一指的弟子子贡问道:“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孔子说:“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仁,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类似上头因材施教的例子还很多。可见“仁”境,也终究是个内在体验的事。它跟佛家讲的“佛”、道家讲的“道”一样,终究是属,不可说,不可说范畴。
  可是,下头这句孔子的话,或许透露了一点消息。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在这句话里,孔子似乎在说,仁啊!其实她离我们很近呀,我们一欲求,就能得到。为什么呢?因为其实我们从来就没失去啊!只是因为,我们总是在向外寻求其他的东西,所以,她才好像不存在呀。
  47、艺通他心
  一日,孔子闲居无事,在室内演琴自娱。弟子曾参、子贡,坐在外厅,侧耳细听。
  一曲终了,只见曾参喃喃自语道:“咦!怎样会是这样呢?教师的琴声里,怎样会流露出,贪狠邪僻的情调呢?琴音中,趋利不仁的味道,怎样会这么严重呢?”
  对曾参所说的话,子贡在心里,也以为然。可是,他没接曾参的话,而是站起身子,朝室内走去。
  孔子见子贡进来,面有犯难进谏之色,便放下琴瑟,等他说话。子贡便将刚才曾参所说的话,如实禀告。
  孔子听完子贡的话,对曾参赞叹不已。他说道:“曾参真是天下一位大贤人呀!他已经通晓音律的奥秘。”
  之后,孔子继续对子贡解释事情的原由。他说:“刚才,我正在几案边弹琴,有一只老鼠在室内游动,被一只猫发现了。那只猫,便循着房梁,悄悄地向老鼠接近。然后,选好地点,眯缝着眼睛、躬曲着身子,等待时机,扑住老鼠。之后,猫的如意算盘,终究没有得逞。因当时那只猫的心态,反映在我的心里,我便很自然地经过琴瑟,将它表露出来。所以,曾参说我的琴音里,有贪狠邪僻的情调,是很恰当的。”
  儒家经典《礼记:乐记篇》说:大凡音乐,都是产生于人的内心。人的情感动于衷,体此刻外就是声音。声音的变化有文理,就成了音乐。所以,在太平治世,流行的音乐,通常都洋溢着安适与喜乐。它也反映此时的国家政治,处于清明祥和的状态。在动荡的乱世,流行的音乐,往往会充满着怨恨与愤怒。它也反映此时的国家政治,处于政令不畅,上下乖离的境地。而一个接近亡国的世道,它的流行音乐,会弥漫着哀伤与忧思。它说明此时的人民,已经陷入难以自拔的困苦,只能是靠回忆往事,来慰籍自我。所以,声音之道,与政治之道,是相通的。
  48、为善知度
  以往,鲁国的法律规定,如果有人,将在其他诸侯国做奴的鲁国女子,赎回本国,那么,这个人,能够到官府去领取赏金。
  有一次,子贡在一诸侯国,赎回了一个鲁国人,却辞谢了官府的赏金。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就对子贡说:
  “子贡呀!你这件事就做错了。圣人做事能够移风易俗,能够让人效法,能够影响后代,而不会只是为了适合自我的兴致。此刻鲁国富裕的人少,贫穷的人多。如果赎人回去领赏金被认为是不廉洁,那得不到赏金的刺激,愿去赎人的人就会减少。所以,你这种仅仅只研究自我德行修养的行为,将会造成今后鲁国人,不再愿到其他诸侯国去赎人。”
  子路在一旁听了孔子的这番教导,深受启示。之后,当他救了一位落水者时,别人要送他一头牛来答谢,子路就很恭敬地理解了。孔子明白了此事,欣喜地说:“今后愿救人于危难之中的鲁国人,会很多了。”
  不久,子路被任命为蒲城的官长。为了防备水灾,官府调集民工,春修各处沟渠。子路见大家工作劳苦,带的饭菜也不充足,就用自我的部分薪水,接济每人,一份饭菜,一份汤水。孔子闻说此事,连忙派子贡去掀了那些饭菜,毁了那些做饮食的器具。子路发现了,十分气愤。他气哼哼地跑到孔子那里叫道:
  “教师难道会嫉妒我行仁义之事吗?子路在教师那里所学的,可是仁义二字而已。仁义之人,与天下共取所有,共取所利。如今,子路将自我剩余的粮食,与大家分享,行仁义之道,教师为何禁止不许呢?我想不通!”
  孔子听完子路的诉说,摇着头道:“子路呀!你还是那么的粗野,那么处事单纯。你如果觉得民工们饮食不足,为什么不去告诉鲁君呢?让鲁君开粮仓去接济他们呀?你用私人的俸禄做公义,这种行为,是在障蔽鲁君的恩泽,显示你自我的德义。此刻速速停止,或许还不算晚,否则,降罪你的日子,立刻就会到。”子路闻此,无语而退。果然,不久相府派人来找孔子说:“先生派弟子救济民工,是不是要跟鲁君争夺百姓呀?”
  孔子见此情形,明白解释已经没什么用了。于是,便带着弟子,离开了鲁国。
  49、慎言鬼神
  在《论语》里,谈到鬼神问题的,主要有两处。
  比如,雍也篇: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先进篇:季路问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从上头的话我们可看出,孔子是相信有鬼神现象存在的。可是,他认为鬼神道与人道,还是有差别、有距离的.。最好是各安其道,不要搅合到一齐。尤其对从政的人来讲,把政治与宗教搞到一齐,非失败不可。所以,敬而远之比较好。至于一般人,如果你连人道的事都没搞清楚,没摆平,却要去瞎究那深层次的鬼神道问题,那只会把自我弄得更迷乱,是在自我给自我找麻烦。
  同样道理,如果你对当下“生”的现象不清楚,那你也没办法了解将来“死”,是怎样一回事。你不能清醒、坦然、喜悦地应对“生”,那你也就无法清醒、坦然、喜悦地应对“死”。而惟有对生与死,都能做到清醒、坦然和喜悦的人,才有可能,超越生死。
  另外,孔子对社会上一些怪异、暴力、昏乱、神秘的现象也多不谈论。因为它们很容易迷惑一般人的心智。所以,在《论语》里,有“子不语怪、力、乱、神。”的说法。
  孔子教导人们修行,走的是十分平实的路线。即注重从当下的事做起,从解决现实的人生问题做起。他不跟你谈功夫,谈神秘现象。用佛家的话讲,他教的是心地法门,走的是智慧解脱之路。你如果对人生的现象了解透彻了,其他的事,自然就是会豁然贯通。
  平淡是真,平常心是道,道在平常日用间。只要我们的心态,能变得日趋平常、平淡,那么,在哪里,都有令我们悟道、得真智慧的契机。
  50、善易不卜
  在鲁国,有一位君子叫漆雕马人。他曾事奉臧文仲、武仲、孺子容,这一家三代鲁国大夫。
  一次,孔子问漆雕马人道:“先生曾事奉过臧氏一家,三位做大夫的。您可不能够说说,哪个要更贤明一些呢。”
  漆雕马人回道:“臧氏家族有一块很名贵的龟壳叫‘蔡’。如遇有什么大事不能定夺,就会用‘蔡’来占卜决疑。在文仲主事时期,三年内,用‘蔡’占卜过一次。在武仲主事时,三年内,用‘蔡’占卜过二次。孺子容主事,三年内,用‘蔡’占卜过三次。这都是我亲眼所见。至于这三位大夫谁最贤明,马人我就不明白了。”
  孔子听完笑着说:“先生真会说话!”
  孔子回到家里,跟弟子们谈及此事,赞叹不已地说:“马人先生可真是一位君子呀!他不愿意在别人面前议论主人的贤愚,但却是很巧妙地举了一个实例,将事情的真相,表露无遗。他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因智识无力察远,德慧无足见机,所以才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去问卜。而古人云:善易者不卜。也就是说,一个真通易道,真有智慧的人,不用卜卦,也能直觉洞悉,事物变化的规律。”

你不敢尝试,不立即行动! 这世界上的任何机会都和你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商学院【蒋金阳】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德氢品牌动态网 ( 湘ICP备18009476号-3

GMT+8, 2024-4-24 10:48 , Processed in 0.068476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